
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下,中東地區憑借豐富的太陽能、風能資源,已成為氫能產業投資發展熱土。近期,多家中國氫企相繼宣布在中東市場斬獲訂單。
在業內人士看來,我國氫能企業正引領中東氫能產業規模化落地新潮流。中國企業憑借成熟的綠氫制取、儲運全鏈條技術,精準匹配中東對大型項目的需求。未來,隨著更多訂單落地,我國氫能產業鏈將進一步與中東能源轉型需求深度綁定,為全球綠氫貿易格局重塑注入活力。
■■ 新合作頻現
中國氫能企業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在中東地區合作成果豐碩,近期多份合作協議相繼落地。
8月,蘇州鑫思創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SINCETRUE)與沙特MOAJ公司簽署氫能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綠氫制取、儲運裝備、本地化制造等領域展開合作,一期項目于2025年第三至第四季度啟動實施,計劃在沙特境內建設6座加氫站,項目計劃于2026年內完成全部站點的建設、調試及投運。
5月,協氫新能源與沙特SEIZE公司正式簽約,合作建立氫能無人機研發制造中心,專注于智能農業領域應用,為智慧農業提供高效、環保解決方案。
4月,上海電氣與阿曼Mawarid集團簽署風電項目供貨框架協議、技術授權、本地化工廠設計等一攬子合作協議。阿曼能礦部部長薩利姆表示,阿曼政府十分期待未來在儲能、氫能、光伏等多個領域與上海電氣擴展深化合作,共同推動阿曼能源結構轉型。
2024年11月,未勢能源與阿曼Synergy Investments LLC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共同探討在阿曼及其他中東國家建立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的研發、生產、銷售,以及相關的服務網絡、技術支持和售后服務等,共同開發中東地區的氫燃料電池商用車市場。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中國氫能發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指出,2024年,中國持續推進氫能領域全球合作戰略。項目合作方面,中國多個企業先后與德國、沙特、約旦、越南等全球伙伴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探索在中國以及中東、東南亞等地區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氫氨醇項目,為全球能源轉型注入新動能。
■■ 資源優勢顯著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全球能源轉型加速下,氫能作為清潔能源的重要形式備受關注。不過,當前可再生能源制氫成本仍然較高,而降低可再生能源度電成本是提升綠氫經濟性的路徑之一,中東地區則在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方面具備先天性優勢。
從資源基礎來看,中東市場在氫能領域確實具有顯著的資源優勢,其光照條件極佳,每年光照時間基本在2500—3000小時,豐富的太陽能資源為綠氫制取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基礎,有利于降低綠電成本。
在產業規劃層面,以阿曼、沙特、阿聯酋為代表的中東國家已明確將氫能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以阿曼為例,阿曼政府2022年發布《國家氫能戰略》,計劃2030年目標綠氫年產能突破100萬噸,成為全球第六大氫能出口國;2040年產能提升至375萬噸,滿足歐洲當前全部氫能需求;2050年建成全球綠氫供應鏈核心樞紐,實現凈零排放。
市場需求方面,中東及北非地區呈現出規模化項目主導、需求潛力大的特征。中信建投的研報指出,2030年,中東、北非地區規劃綠氫產能780萬噸,電解槽累計需求約78GW,當前預計已完成3—4GW訂單,2025—2030年電解槽年均需求約12GW,2025—2030年復合年增長率約64%。其中中東地區極低的綠電成本是綠氫需求率先爆發的最重要因素。
具體看來,據中信建投測算,中東地區綠氫產能運輸到歐洲的成本約27.63元/千克。若不考慮歐洲氫能銀行補貼,較歐洲本土綠氫約12.57元/千克的成本優勢;若考慮補貼,以氫能銀行首次拍賣補貼均價3.55元/千克計算,中東產能較歐洲本土綠氫產品具有約9.02元/千克的成本優勢。
■■ 推動國際氫能貿易
我國氫能之所以能受到中東國家青睞,核心在于自身強勁的競爭力。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徐繼林在解讀《報告》時指出,2024年,我國氫能全年生產消費規模超3650萬噸,位列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累計建成產能超25萬噸/年,我國占比超50%,已逐步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氫及相關產業發展的引領國家。
從合作契機來看,業內人士指出,盡管中東擁有資源、戰略與成本優勢,且規模化項目需求旺盛,但當地缺乏成熟的制氫設備生產體系,亟需引入先進技術以保障項目高效運行、進一步優化成本控制。這一供需缺口恰好為技術成熟、產能充足的中國氫能企業提供了寶貴機遇,為雙方在綠氫制取、設備供應、項目建設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搭建了橋梁。
“憑借在制氫、儲存等領域的技術突破,中國氫能企業國際競爭力強勁,贏得海外合作伙伴信任。”林伯強同時提醒,在出海過程中,氫能企業也可能面臨標準差異、法律法規、政治風險等挑戰,需積極與當地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并深入了解出海目的地的法律法規以及消費習慣,減少因文化差異、法律法規不同等因素帶來的風險。
在產業規范化與國際合作層面,相關規劃已明確方向。《報告》指出,中國—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氫能專項工作組提出將共同推動完善清潔氫標準評價和搭建認證體系,探索國際氫能貿易發展機制。
此外,對于未來氫能產業的規范化發展,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張益國指出,未來,伴隨著我國非電力應用綠色認證體系的建立健全,將逐步明確氫能產品的綠色標準、認證方法和認證程序,支撐開展清潔低碳氫能標準制定和氫能碳排放核算與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