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氫能產業在“十四五”夯實基礎后,正進入從“試點探索”向“示范應用”邁進的關鍵階段。“十五五”期間有望迎來破局,但其大規模商業化發展仍嚴重依賴于技術突破(尤其是降本和安全)、基礎設施完善(儲運)、以及可持續商業模式的構建。氫能將在中國能源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前路挑戰與機遇并存。
十大主要觀點總結
1. “十五五”有望成為破局關鍵期
現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國家能源局已啟動氫能試點工作。截至2024年底,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制氫(綠氫)項目規劃國,年產能占全球51%。
挑戰:仍面臨成本高、基礎設施薄弱、商業模式不成熟等“叫好難叫座”的困境。
展望:“十五五”期間,預計將呈現“市場競爭加劇、技術創新加速、應用場景加大、商業模式加快”的“四加”格局,全產業鏈成本有望顯著下降,行業可能迎來拐點。
2. 綠氫是未來方向,但成本是最大障礙
優勢:綠氫(由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成)被視為“終極能源”解決方案之一,能量密度高、零碳排放。
挑戰:當前制取成本高昂,全生命周期經濟性無法與傳統能源競爭。
展望:降低成本是成為下一個“風口”的關鍵。必須通過技術進步使綠氫具備明顯的性價比優勢,才能擺脫對補貼的依賴,實現大規模應用。
3. 儲運環節是當前最大的“腸梗阻”
挑戰:氫氣密度小、液化難、易氫脆,導致儲運難度大、成本高。儲運成本占終端用氫總成本的30%-40%,是產業化的最大瓶頸。
方案:管道輸氫被視為大規模、長距離輸送的最經濟選擇(如“西氫東送”工程已開建),但建設周期長、初始投資大。
展望:破解儲運難題是商業化前提,需像天然氣一樣實現管道輸氫和液化運氫的技術突破和規模化。
4. 應用場景將呈現“多點開花”態勢
現狀:示范應用已擴展至交通、化工、冶金、電力(儲能)、建筑等多個領域。
預測:到2030年,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將超百萬輛(重卡滲透率超35%);綠氫煉鋼、合成氨將形成千萬噸級需求,替代15%的工業化石能源消耗。
路徑:需通過示范項目拉動,打通“可再生能源-氫能-應用”鏈條,形成可行的商業模式,避免成為“空中樓閣”。
5. 氫燃料電池車與電動車將互補發展
優勢:與電動車相比,氫燃料電池車具有續航里程長(800km+)、加注快(3-5分鐘)、真正零排放等優勢,尤其適用于重卡、長途運輸等場景。
挑戰:購置和使用成本過高是最大障礙,其中燃料電池系統和電堆成本占比超過60%。
展望:短期內電動車仍是主流。氫燃料電池車需大幅降低成本,才能與電動車形成互補并行的格局,而非完全取代。
6. 海水制氫是遠期戰略方向,但尚未成熟
優勢:能解決內陸制氫“缺水且遠離消費市場”的矛盾,資源無限且可就近消納。
技術路徑:分為“先淡化后電解”和“海水直接電解”。我國在直接電解技術上已取得實驗室突破。
挑戰:目前仍處于示范階段,面臨電極材料穩定性、系統運行穩定性和成本高等難題。
展望:是遠期實現“彎道超車”的可能路徑,但大規模商業化仍需時日。
7. 安全是產業發展的“命門”
挑戰:氫氣具有易燃、易爆、易擴散的特性,安全事故多發生于管閥、儲氫設備、加氫站等環節。
要求:在產業大規模普及前,必須系好“安全帶”。國家已將安全置于標準體系的首位,貫穿全產業鏈。
目標:只有將氫氣從“危化品”管理中移出,并將安全等級提升至“無風險”,氫能才能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8. 堿性電解槽與質子交換膜(PEM)將長期共存競爭
堿性電解槽:當前市場主流,優點是技術成熟、成本低、壽命長;缺點是效率較低、啟停慢,與可再生能源波動性的適配性差。
PEM電解槽:處于示范推廣階段,優點是效率高、響應快、適配性好;缺點是成本高昂(是堿性的3-5倍)。
展望:兩者將根據不同應用場景(集中式/分布式)長期共存競爭。誰能在成本、壽命、功率上率先取得突破,誰就能贏得更大市場。
9. 需警惕產業“未興先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現狀:各地規劃火熱,但存在盲目跟風和一哄而上的苗頭。電解槽規劃產能全球占比60%,但項目實際開工率不足25%,產能利用率低。
風險:上游制氫、中游裝備制造、下游應用設施配套不匹配,已顯現產能過剩跡象。
對策:需加強國家層面的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設定準入門檻,避免“內卷式”競爭,引導資源向關鍵環節匯聚。
10. 氫能有望成為外貿出口“新四樣”
基礎:中國擁有全球最齊全的氫能產業鏈,應用場景豐富,成本競爭力日益增強。
路徑:需通過技術創新(突破關鍵材料和零部件)和商業模式創新(探索“綠電+綠氫”一體化出海),打造互利共贏的范例。
展望:氫能產品(如電解槽)海外需求強勁,中國有望將其打造成為繼“新三樣”(電動車、鋰電池、光伏)之后,第四個風靡全球的新能源出口產業。
總結
文章描繪了中國氫能產業一幅在政策驅動下充滿希望但面臨嚴峻挑戰的圖景。其未來發展將是一個由技術突破引領、成本下降驅動、應用場景拉動的漸進過程。最終目標是讓氫能從一個戰略性的未來產業,成長為中國能源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全球競爭力的“國家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