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鹽城市大豐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大豐港經開區綠電直連工作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
文件提出,全力突破綠電直連新示范。一是聯鑫鋼鐵零碳優特鋼示范項目。規劃將江之源350MW集中式光伏等綠電資源作為電源,與聯鑫鋼鐵年產75萬噸優特鋼(100t綠色電爐)項目,形成“綠電+短流程煉鋼”直連示范,預計可年消納綠電近5億度,計劃2028年底前建成投產。二是海城國際合作零碳產業園,由區屬國企海城實業公司投資建設100MW漁光互補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并在零碳產業園先導區建設國際標房二期工程,通過“一對一”綠電直連方式,招引有綠電需求的出口型企業入駐使用,預計年消納綠電超1億度,計劃2027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
多措并舉創新綠電降本新模式。一是成立第三方綜合能源公司,按照“1+1+N”模式,推動國網市、區公司與相關區屬國企以及港區發電(儲能)企業組建第三方綜合能源服務公司(售電公司),參與綠電直連項目建設,主要參與:建設新能源電站和儲能、統籌建設站址廊道和各類共享租賃資源等,以市場化方式獲取收益;通過開展綜合能源管理節能增效、爭取政策補貼等方式增加收益;開展售電業務。二是依托市場化運作降低協議電價,通過園區綠電綠證服務中心(碳智信公司)引導用戶與發電企業簽訂長協,約定穩定、優惠電價;支持售電公司通過擴大市場交易規模、參與虛擬電廠建設、組織儲能現貨市場交易等增加收益;同時推動售電公司降低服務環節收費,吸引更多的本地電源(含儲能)和負荷參與電力交易,實現發用電雙方互惠共贏。三是促進用戶側多方挖潛降低用電成本,鼓勵企業進行節能降耗改造,利用廠房屋頂建設分布式光伏、BIPV(光伏建筑一體化)、分散式風電,建設用戶側儲能,構建智能微電網等降低用電成本。
深耕風光氫儲一體化新場景。一是加快新能源開發建設,推動國信三峽165萬千瓦海上風電、國信龍源94萬千瓦海上風電、龍源50萬千瓦海上光伏等項目全容量并網,加快推進悅達58.5萬千瓦、吉電20萬千瓦等漁光互補和待批70萬千瓦陸上風電建設,預計“十五五”末全區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1250萬千瓦。二是打造“綠氫+氫基能源”系統。以綠電直連為基礎,推進綠氫+氫基能源產業發展,推動吉電綠氫、嵐澤綠色甲醇、國能生物制沼氣等示范應用場景;深度開發海上能源島,建設200萬千瓦海上風電和1000萬千瓦海上光伏的海上能源大基地,推動遠景綠色燃料產業園和綠色化工產業園加快建設,到2030年建成長三角綠色氫氨醇基地。三是打造智慧微電網和儲能系統。規劃布局一批電網側和用戶側儲能項目,并結合智慧微電網技術,實現能源智慧調度和優化配置,至2030年電網側儲能容量超300MW/600MWh、微電網及用戶側儲能超20個。
原文如下:
關于《大豐港經開區綠電直連工作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的通知
為全面貫徹國家“雙碳”戰略,深入落實國家、省市關于綠電直連發展政策要求,以爭創國家級零碳產業園為契機,打造“一對多”“一對一”綠電直連試點示范,根據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推進大豐港經開區綠電直連工作指示,我委牽頭起草了《大豐港經開區綠電直連工作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現向公眾征求意見建議,希望通過廣泛的意見征集,提升文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如有意見,請于11月24日前將您的意見和建議反饋給我們,反饋郵箱:dffgwzhk@163.com,聯系電話:0510-69188693
附件:大豐港經開區綠電直連工作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docx
鹽城市大豐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5年11月18日
大豐港經開區綠電直連工作實施方案
(征求意見稿)
為深入貫徹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發展戰略,落實好鹽城市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要求,充分發揮我區風光資源優勢,加快推動綠電高比例就地消納應用,引導園區產業深度脫碳,積極應對國際碳壁壘,推進綠色產業集聚和零碳園區示范,根據國家、省市推進綠電直連工作部署要求,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工作原則
全面貫徹國家“雙碳”戰略,深入落實國家、省關于綠電直連發展的政策要求,堅持綠電物理可溯性、綠電消納安全性、綠電應用經濟性原則,建設綠電直連試點示范,創建國家級零碳產業園。
以打造“一對多”、“一對一”綠電直連試點示范,強化綠電物理可溯性;以建設“雙核”綠電專變為支撐的堅強智能電網,確保綠電消納安全性;以多措并舉創新綠電降本新模式,助力企業用能經濟性,加快產業結構優化、綠色低碳轉型,為助推鹽城高水平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提供堅實可靠的綠色能源保障。
二、工作目標
近期(2025年至2030年),以大豐港零碳產業園31平方公里規劃面積為范圍,根據園區先導區(國際合作零碳產業園)、拓展區(新能源及裝備制造產業園)、轉型區(臨港產業綠色轉型示范園)三個片區不同企業綠電消納需求,圍繞打造220kV圍海變、丹桂變“雙核”綠電專變,為企業提供“堅強智能電網+風光氫儲一體化電源+綠電溯源認證”的高比例消納綠電供應體系,打造出口導向型項目集聚區、長三角綠色氫氨醇產業基地、傳統產業深度脫碳示范區。遠期,以大豐港零碳產業園為示范,逐步覆蓋至大豐港經濟開發區乃至大豐區全域,實現綠電可溯性、安全性、經濟性。
1.構建大規模綠電物理可溯源新型電力系統(“一對多”綠電進園區)。錨定大豐港零碳產業園(先導區+拓展區)創成國家級零碳園區目標,到2028年,將豐源熱電由圍海變改接至華豐變,220kV圍海變、丹桂變“雙核”綠電專變新格局基本形成,綠電直供約9.5億度、占比50%以上;到2030年,園區構建“堅強智能電網+風光氫儲一體化電源+綠電溯源認證”的高比例消納綠電供應體系基本完成,綠電直供約27億度,綠電需求企業可溯源綠電占比達85%以上。
2.打造一批綠電直連示范項目(“一對一”綠電進企業)。到2028年,重點推動建設聯鑫綠電短流程煉鋼、海城國際合作零碳產業園等2個綠電直連項目,率先形成示范效應;到2030年,探索開發海上能源島,為大規模綠電直連建設綠色能源、綠色化工產業園奠定堅實基礎。
3.探索第三方綜合能源公司運營新模式。按照國網+園區國企+其他“1+1+N”模式,成立第三方綜合能源公司。推動國網市、區公司與相關區屬國企及港區發電(儲能)企業組建第三方綜合能源服務公司(售電公司),通過在園區開展綜合能源管理節能增效、建設新能源電站和用戶側儲能、集約建設站址廊道和租賃資源、爭取政策補貼等多種方式增加收益,推動企業用能成本下降2%~3%,形成政府引導、國企主導、社會參與“新模式”,預計2028年取得成效、2030年形成規模。
4.建設風光氫儲一體化電源。到2028年,全區新能源裝機容量達960萬KW,較2024年翻一番,其中三峽、國信、龍源等259萬kW海上風電全容量并網;海上能源島、綠色氫氨醇基地納入國家重大規劃和項目庫并啟動建設。到2030年,全區新能源裝機容量達1250萬KW,海上能源島、綠色氫氨醇基地初具規模。
5.推動綠電溯源認證。與國網省公司、BSI、SGS、CQC等權威機構合作,依托園區綠電直連新型電力系統,積極開展園區級綠電物理溯源電碳因子研究,發起創建團體、地方、國家乃至國際標準,力爭獲得國際國內認可。
三、主要任務
1.加快建設大規模綠電物理可溯源新系統。近期主要利用錦城變(110千伏)、圍海變(220千伏)作為園區綠電樞紐變電站,滿足企業綠電溯源需求;“十五五”期間,依托丹桂變(220千伏)強化綠電溯源網架,通過丹桂變~圍海變聯絡線路實現兩站間富余新能源雙向“互濟”,打造雙核綠電專變集群。一是規劃建設豐源熱電移出工程,將現接在220千伏圍海變的豐源熱電,改接至220千伏華豐變,將圍海變打造成“綠電專變”,預計2027年底前完成;二是將現接500千伏豐匯變的上電亮海(30萬千瓦)、龍源豐海(40萬千瓦)改接至220千伏圍海變,預計2028年前完成;三是吉電20萬千瓦光伏接入圍海變、丹桂變2026年底前完成;春之苑25.5萬千瓦、港澤碳谷10萬千瓦等漁光互補項目接入丹桂變,預計2026年底前完成。四是爭取將規劃待建的94萬千瓦海上風電接入220千伏圍海變。(牽頭單位:供電公司,責任單位:發改委、港區)
2.全力突破綠電直連新示范。一是聯鑫鋼鐵零碳優特鋼示范項目。規劃將江之源350MW集中式光伏等綠電資源作為電源,與聯鑫鋼鐵年產75萬噸優特鋼(100t綠色電爐)項目,形成“綠電+短流程煉鋼”直連示范,預計可年消納綠電近5億度,計劃2028年底前建成投產。二是海城國際合作零碳產業園,由區屬國企海城實業公司投資建設100MW漁光互補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并在零碳產業園先導區建設國際標房二期工程,通過“一對一”綠電直連方式,招引有綠電需求的出口型企業入駐使用,預計年消納綠電超1億度,計劃2027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牽頭單位:港區,責任單位:發改委、工信局、供電公司)
3.多措并舉創新綠電降本新模式。一是成立第三方綜合能源公司,按照“1+1+N”模式,推動國網市、區公司與相關區屬國企以及港區發電(儲能)企業組建第三方綜合能源服務公司(售電公司),參與綠電直連項目建設,主要參與:建設新能源電站和儲能、統籌建設站址廊道和各類共享租賃資源等,以市場化方式獲取收益;通過開展綜合能源管理節能增效、爭取政策補貼等方式增加收益;開展售電業務。二是依托市場化運作降低協議電價,通過園區綠電綠證服務中心(碳智信公司)引導用戶與發電企業簽訂長協,約定穩定、優惠電價;支持售電公司通過擴大市場交易規模、參與虛擬電廠建設、組織儲能現貨市場交易等增加收益;同時推動售電公司降低服務環節收費,吸引更多的本地電源(含儲能)和負荷參與電力交易,實現發用電雙方互惠共贏。三是促進用戶側多方挖潛降低用電成本,鼓勵企業進行節能降耗改造,利用廠房屋頂建設分布式光伏、BIPV(光伏建筑一體化)、分散式風電,建設用戶側儲能,構建智能微電網等降低用電成本。(牽頭單位:供電公司,責任單位:發改委、港區)
4.深耕風光氫儲一體化新場景。一是加快新能源開發建設,推動國信三峽165萬千瓦海上風電、國信龍源94萬千瓦海上風電、龍源50萬千瓦海上光伏等項目全容量并網,加快推進悅達58.5萬千瓦、吉電20萬千瓦等漁光互補和待批70萬千瓦陸上風電建設,預計“十五五”末全區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1250萬千瓦。二是打造“綠氫+氫基能源”系統。以綠電直連為基礎,推進綠氫+氫基能源產業發展,推動吉電綠氫、嵐澤綠色甲醇、國能生物制沼氣等示范應用場景;深度開發海上能源島,建設200萬千瓦海上風電和1000萬千瓦海上光伏的海上能源大基地,推動遠景綠色燃料產業園和綠色化工產業園加快建設,到2030年建成長三角綠色氫氨醇基地。三是打造智慧微電網和儲能系統。規劃布局一批電網側和用戶側儲能項目,并結合智慧微電網技術,實現能源智慧調度和優化配置,至2030年電網側儲能容量超300MW/600MWh、微電網及用戶側儲能超20個。(牽頭單位:發改委,責任單位:資規局、港區、供電公司)
5.打造園區級綠電物理溯源新型電力系統新標準。一是聯合市發改委、省電力設計院、省國網電科院、CQC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以及BSI英標協會、SGS瑞士通標等權威機構,合作組建專門團隊,聯合國網公司打造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依托園區綠電物理可溯源新系統,研究建立園區級電碳因子標準化核算體系,積極向國家和省發改委、生態環境等部門匯報并爭取官方認可;二是與國際電工IEC、法國電力、歐盟相關機構主動對接,持續推進園區新型電力系統歐盟綠色能源指令技術符合性評估,發起創建團體、地方、國家乃至國際標準,最終獲得國際國內認可,推動國際國內標準互通。(牽頭單位:港區,責任單位:發改委、生態環境局、供電公司)
四、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大豐港經開區綠電直連工作專班,由區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港區、區發改委、區供電公司主要負責人任副組長,區資規、生態環境、數據、住建、水利、交通、工信、農業農村、海城公司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建立綠電直連工作聯絡協調機制,定期會商研究綠電直連工作存在難點堵點,督促推進綠電直連各項工作任務落實。
2.強化政策保障。全面銜接國家、省《關于完善價格機制促進新能源發電就近消納的通知》《關于有序推動綠電直連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等政策要求,圍繞新能源開發、綠電輸送、并網消納等關鍵環節,落實新能源開發手續、變電站改造、并網服務等環節的“綠色通道”,確保政策紅利直達市場主體。創新出臺《大豐區零碳試點激勵政策實施方案(試行)》,在綠電交易、微電網建設等方面給予獎勵激勵。積極向上爭取政策資金,力爭將電網線路工程、變電站改造相關費用列入國家電網“十五五”電網工程建設計劃,加快推動實施。
3.堅持市場主導。堅持政府引導、國企主導、社會參與,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加快建設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統一大市場,推動央企和地方國企、各類民企積極參與,按照市場化方式開展綠電直連項目建設,組建第三方綜合能源公司開展市場化服務,保障各類經營主體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4.創新體制機制。落實鹽城市“一縣一策”綠電直連方案,多措并舉降低用電成本,將綠電資源優勢演進為項目招商勝勢。“雙碳”引領園區規劃和運營,圍繞園區碳預算、企業碳管理、項目碳評價、產品碳足跡、國際碳應對,打造“五碳”聯動機制,服務和保障好園區企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