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推進煤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通過“煤化工+氫能”模式推動綠氫規模化替代,加速礦區運輸設備新能源化,并支持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布局。這一政策為氫能產業長期發展注入強心針,標志著氫能從示范探索階段正式邁向規模化商業化應用的新周期。

01. 政策定調:綠氫成為傳統產業脫碳核心抓手
《意見》首次將氫能深度嵌入傳統能源轉型體系,明確要求礦區推廣氫能礦卡、電動礦用車輛,推動運輸清潔化;同時鼓勵煤化工項目通過綠電、綠氫替代降低碳排放。這一導向為綠氫提供了明確的應用場景和需求支撐,尤其為西北風光資源富集地區的綠氫生產消納開辟了路徑。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指出,“十五五”時期,氫能與傳統工業、交通、能源的融合發展將成為主戰場,需通過場景創新倒逼技術成本下降。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張曉強預測,到2030年,我國綠氫產量有望突破300萬噸,帶動萬億元級市場規模。
02. 產業基礎夯實:產能、成本、應用三重突破
截至2024年底,我國氫氣年產能超5000萬噸,消費規模達3650萬噸,均居全球首位。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突破12萬噸/年,加氫站超540座,燃料電池汽車推廣量約2.4萬輛。與此同時,綠氫價格持續下探,2024年底生產側均價降至28元/公斤,消費側均價48.6元/公斤,同比降幅均超13%。
地方實踐亦呈現多元化趨勢。佛山構建全產業鏈集群,氫能公交、家用產品加速落地;包頭依托風光資源打造綠氫基地,成本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0%;山東通過“氫進萬家”工程拓展港口、園區等應用場景。這些探索凸顯了氫能產業因地制宜的活力。
03. 挑戰與協同:技術攻關與跨區域聯動成關鍵
盡管前景廣闊,綠氫發展仍面臨關鍵技術瓶頸、西部產能與東部需求錯配、電動汽車快充技術競爭等挑戰。張曉強建議,需加強膜材料、儲運等核心技術攻關,并利用人工智能賦能產業升級。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才能強調,需通過“全國一張網”的跨區域協同,構建綠氫大基地體系。
“氫能產業絕非單打獨斗的競技場,”佛山市南海區委書記顧耀輝表示,“唯有融入全國大局,鏈接全球資源,才能行穩致遠。”
04. 展望:政策紅利釋放,產業迎來黃金窗口期
隨著頂層設計不斷明晰,氫能產業已進入規模化爆發前夜。政策對需求場景的錨定、技術路線的引導,為行業提供了長期確定性。下一步,強化科技攻關、優化區域協同、降低應用成本,將成為撬動萬億市場藍圖的核心支點。
政策原文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