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最便宜的氫氣怎么來的?
中國要大規(guī)模、穩(wěn)定地拿氫,當前最成熟、最便宜的路徑仍是“煤”。在煤制氫的成本結構里,原料煤一家獨大,占到總成本的 50% 左右。以一套業(yè)內常見的 54 萬 Nm3/h 合成氣產能裝置為例,當 6000 大卡、含碳≥80% 的原料煤到廠價 600 元/t 時,出廠氫氣成本約 8.85 元/kg——這一價格不僅低于多數(shù)可再生能源電解水項目,也比同規(guī)模的天然氣制氫路線更具吸引力。
(二)氣價一漲,煤制氫“躺贏”
在 10 萬 Nm3/h 的制氫裝置上,天然氣價格每上漲 0.3 元/m3,氫氣成本就抬升 0.8~0.9 元/kg;而煤價每上漲 50 元/t,氫氣成本只增加約 0.4 元/kg。過去三年,國內天然氣價格運行區(qū)間 1.5~4.8 元/m3,對應氣制氫成本 11~19 元/kg;同期煤價 300~850 元/t,對應煤制氫成本 7~12 元/kg——煤價即使沖到歷史高位,煤制氫仍比氣制氫便宜 1/3 以上。對追求“穩(wěn)價保供”的煉化、冶金企業(yè)而言,煤制氫幾乎是不二選擇。

圖:煤制氫與天然氣制氫價格對比(制氫裝置為10萬標方/小時
(三)碳減排賬單:350~400 元/t 的“環(huán)保附加費”
便宜的背后是碳排。煤制氫每產 1 kg 氫約排放 19 kg CO?,是天然氣路線的 2.5 倍。為了把“黑氫”洗成“灰氫”甚至“藍氫”,企業(yè)只能上馬碳捕集與封存(CCS)。按《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發(fā)展路線圖》給出的現(xiàn)價——350~400 元/t CO?——煤制氫成本立刻被抬高 7 元/kg,總成本從 8.85 元/kg 飆升至 15.85 元/kg,與天然氣制氫的高價區(qū)間幾乎重疊。路線圖承諾,2030 年 CCS 成本降到 210 元/t,2050 年再砍至 150 元/t,屆時煤制氫的“環(huán)保附加費”可分別壓縮到 4 元/kg 和 3 元/kg,重新奪回成本優(yōu)勢。
(四)未來:技術降本 + CO?資源化
國內 CCS 仍處在示范階段,能耗高、投資大、收益模式單一,是推高成本的主因。下一步,降低煤制氫“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兩條主線清晰可見:
1. 技術端:開發(fā)低能耗吸收劑、大型化壓縮機組、地下封存長周期監(jiān)測技術,把捕集環(huán)節(jié)能耗再降 30%;
2. 市場端:把 CO? 從“廢物”變“產品”,用于驅油(EOR)、化工、建材,甚至與綠氫耦合制甲醇,形成碳循環(huán)產業(yè)鏈。若 CO?能賣到 200 元/t,就可抵消 60% 的捕集成本,煤制氫的“藍氫”價格有望降回 10 元/kg 以內。
(五)結論
在可再生電價尚未普遍低于 0.15 元/kWh 之前,煤制氫仍將是中國氫源端的“壓艙石”。但“便宜”不再是唯一指標,碳價、能耗雙控、歐盟 CBAM 等外部成本正快速內部化。誰能在煤制氫裝置里率先把 CCS 成本做到 150 元/t 以下,并把 CO?變成正現(xiàn)金流,誰就能在未來 10 年的“藍氫”競賽里繼續(xù)躺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