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青白江區文瀾智谷中試產業基地的合成氨尾氣制氫項目正式進入試生產。作為成都目前投用的最大氫源供給項目,該項目通過對合成氨尾氣進行分離提純,滿產后每小時可生產30000立方米高純度藍氫。該項目的投用對青白江氫能產業發展有何影響,記者進行了實地走訪。

滿足半導體、醫療設備等行業的高純氫需求
據悉,根據制備方式和碳排放程度的不同,目前制氫方式主要分為灰氫、藍氫和綠氫三種。“相對于傳統制氫方式灰氫存在的碳排放較高、電解水制取綠氫成本較高的問題,相對前二者藍氫在成本和環保性方面有一定優勢。”成都文瀾智合氫藍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莫細博介紹說,“合成氨尾氣制氫項目就是典型的藍氫項目。”
記者在現場看到,2組大型罐體組成的變壓吸附裝置整齊排列,密布的管道延伸連通玉龍化工的一線生產車間,合成氨尾氣通過這條“空中走廊”源源不斷輸送到罐體內進行分離提純,實現從工業廢氣到清潔能源的閉環轉化。
這個藍氫項目生產的氫氣純度有多高呢?
“通過采用PSA工藝(變壓吸附技術),將合成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氫氣提純到99.99%的高純度,能滿足半導體氣相沉淀工藝的關鍵材料、高端醫療設備的必需氣體等行業對高純氫的需求。”莫細博表示,“以前化工產品尾氣大部分通過燃燒處理,現在回收利用制氫,不僅降低了碳排放,還提升了工業品附加值。”
據悉,該項目目前產能每小時6000立方米,遠期規劃30000每小時立方米,項目全面投產后,將成為成都都市圈最大的氫源供給地。
助力氫能產業鏈全面貫通
目前,成都正持續加快“綠氫之都”建設,持續深入實施綠氫示范帶動、關鍵技術突破、產業集鏈成群、場景應用拓展、基礎設施攻堅和產業生態培育“六大工程”,今年預計推動綠色氫能產業規模增長20%以上。作為成都氫能產業的重要承載地,該項目的投用,標志著青白江區實現了“制、儲、運、加、用”的氫能產業鏈全面貫通。
“如同10余年剛起步的電車行業一樣,目前氫能產業仍存在技術成本高、基礎設施不足、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強等挑戰。”莫細博坦言,“但隨著國家雙碳戰略的深入推行,作為三大清潔能源之一,氫能在交通物流、食品加工、工業用氫、民用能源等應用場景將越來越豐富。”
企業的“愿景”正逐步變為現實。園區另一端,中博氫能天然氣管道摻氫中試項目用上了“成都產”高純氫。“目前項目已完成四川省首例小區民商用戶5%比例摻氫示范,為實現氫能低成本運輸和終端利用提供了重要路徑。下一步將研發摻氫混氣裝置及智慧管理系統,打造‘氫能+城市燃氣’解決方案。”該項目負責人表示。
作為成都新能源商用車鏈主企業,重汽成商計劃年內推出續航里程超600公里的氫燃料重卡車型,成都產高純氫將為新車型研發、試驗、測試帶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