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工人員檢查設備儀表。本報通訊員攝
風拂沃野生綠電,秸稈蘊能變綠醇。9月14日,在上海電氣洮南市風電耦合生物質綠色甲醇一體化示范項目現場,清澈的甲醇從裝置中源源不斷產出,穿山越海奔赴海外,為全球航運注入“中國零碳動力”。
作為商業規模化運行的綠色甲醇項目,該項目開創了“生物質+綠氫”協同制醇全新路徑。相較于傳統煤制甲醇工藝,可實現碳減排超70%,每年消納秸稈等生物質資源18萬噸、綠電2.2億千瓦時,直接減少碳排放6.5萬噸。項目位于吉林白城洮南綠色能源化工產業園區,以當地豐富的可再生資源風能和生物質能為基礎,打造“綠色新能源+綠色化工”產業鏈,首期可年產綠色甲醇5萬噸。負責實施項目的山西建投安裝集團,以“山西建造”的硬核實力與精益匠心,為我國綠色能源建設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田間廢棄秸稈到航運零碳燃料,從綠電消納到高附加值綠色化工產品,項目構建起“資源—能源—產品—減排”的閉環產業鏈,為新能源規模化應用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商業范本。
2024年11月,結構復雜的生物質氣化裝置順利封頂——該工程每層預埋件有400余個,預留孔洞與預埋件密集,施工難度極大。山西建投安裝項目團隊成立專項攻堅小組,通過BIM技術進行三維模擬施工,優化預埋件定位方案;同時創新采用模塊化安裝工藝,結合嚴格的質量驗收流程,確保所有預埋件安裝精度控制在5毫米以內,為后續設備安裝奠定堅實基礎。
在氣化裝置大型設備吊裝階段,建設者們面臨汽化爐、轉化爐等設備在復雜框架內精準就位的挑戰。通過多輪模擬演練和專項技術交底,團隊創新實施“多司索指揮接替”模式:在樓頂、地面、設備基礎位分設專業指揮,由總指揮統一統籌協調,根據設備吊裝高度與位置分階段交接指揮權;同時配置倒鏈繩索協同組,實時調整設備位置。最終,所有大型設備均安全精準就位,充分展現了團隊過硬的技術實力與高效的協作水平。
如果說大型氣化裝置吊裝是在受限空間內精準“繡花”,是對技術與默契的雙重考驗。那么高達34.5米至56米的鋼結構框架的成形,則是力量與智慧的博弈。鋼結構框架單根鋼柱重22噸,高21.5米。為保障框架的整體穩定性,以及降低吊裝風險。項目團隊與設計單位聯合深化設計,優化構件分段方案。創新采用“分段吊裝法”,將22噸鋼柱科學劃分為3.5米下部段和18米上部段分期安裝。下部段直接安裝在地腳螺栓上,待夯包柱混凝土強度達標后再進行上部段安裝。建設者們以“分步夯基、逐層攀升”的智慧,將風險化為階梯,為高空作業樹立了安全新范式。
而在吊裝74.6米高、180噸重的“巨無霸”低溫甲醇洗吸收塔時,為避免設備出現塑性變形,建設者們以三機抬吊的精密協同——800噸主吊穩控全局,600噸輔吊承托中部,350噸溜尾吊車精準調姿,最終以“單主機遞送法”完成這一高難度動作。
作為綠氫耦合生物質綠色甲醇項目,其管道介質涉及氫、氧等易燃易爆物質,對焊接潔凈度與工藝提出嚴苛標準。項目團隊量身定制專項施工方案:通過三氯乙烯清洗管道內壁、全流程管道封堵防護、焊接固定口采用水溶紙充氬保護,再結合系統堿液二次清洗,徹底清除管道內的油脂、焊接毛刺等雜質,確保管道內部潔凈度完全符合設計要求,全面消除安全隱患。
山西建投安裝集團董事長任銳表示,山西安裝將以點帶面拓展綠色能源賽道,從氮氣與綠氫合成氨到綠色航空煤油領域,逐步將煤化工施工優勢轉化為綠色化工核心競爭力,加快綠色新能源市場開發,力爭在綠色能源井噴期搶占先機,書寫能源革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