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灣畔的冀東油田高尚堡油區,一排排光伏板在陽光下泛著藍光,與抽油機"磕頭機"的律動交織成奇特的景象。而在這片傳統油田的地下,一場更靜默的革命正在發生——中國石油首個采出水制氫試驗項目已悄然運轉數月。它將油田采出的廢水轉化為氫氣,串聯起風光電力與碳循環鏈條,勾勒出化石能源企業綠色躍遷的全新路徑。
油氣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曾是困擾油田環保的難題,中國石油的科研團隊卻從中看到了"液態礦產"的價值。
通過自主研發的集成系統,油田采出水經過深度處理后,被導入水電解制氫裝置。關鍵突破在于能源匹配:電解所需的電力全部來自油田自建的光伏電站與風電設施,形成"綠電驅動制氫"的閉環。更值得關注的是,制氫后的殘余水體可回注地下,真正實現"零排放、零污染"。
這一技術被命名為 "綠電-綠水-綠氫"能質轉換系統,成為中國石油首個采出水制氫工業化試驗樣本。
采出水制氫僅是冀東油田"新能源拼圖"的一角。在"雙碳"目標倒逼下,油田構建起覆蓋多能互補的碳中和體系:
光伏規模化:建成中國石油最大水面"漁光互補"電站,總裝機137.5 MW,累計發電1.72×10^8 kW·h;
地熱品牌化:地熱供暖面積達2 409×10^4 ㎡,年減碳146×10^4 t;
CCUS產業化:高17平臺二氧化碳循環利用項目,將捕集的碳注入油層驅油,實現"埋碳增油"雙收益,冀東油田陸上作業區成為中國石油首個獲得碳中和認證的采油廠級單位;
儲氣樞紐化:南堡1號海上儲氣庫注氣量突破9×10^8 ㎡,成為京津冀地區冬季調峰保供的“地下氣倉”;
而氫能正是串聯這些板塊的"黃金紐帶"。通過風光電力制氫,氫氣可儲存富余綠電;通過摻氫天然氣輸送,降低管輸碳排放;未來更計劃開發氫能鉆機、氫燃料運輸車,徹底重構油田用能結構。
冀東油田的綠色實踐正加速向全國輻射。在山東冠縣,油田開發的深層地熱供暖系統覆蓋74×10^4 ㎡居民區,年節約標煤3 000 t;在山西運城、河南開封,"地熱+"綜合能源站為城市提供冷熱聯供。
裝備自主化是另一大亮點。油田依托國家級燃燒裝備試驗平臺,研發出光伏加熱爐、混合動力抽油機等系列產品,并牽頭制定國內首個油氣田微電網標準。這些技術已隨油田的16個地熱項目輸出至8個省份,形成跨區域清潔能源網。
2025年初,冀東油田陸上作業區通過碳中和認證,成為中國石油首個獲此認證的采油廠。其成功揭示出傳統能源轉型的深層邏輯:

楊軍 王翔 攝
冀東模式證明,油田不僅是能源生產者,更能成為零碳技術的孵化器和多能樞紐,這種轉型不犧牲效益——其新能源業務利潤率已逼近傳統油氣板塊。
綠能奔涌的渤海灣,傳統油田的鋼鐵叢林正蛻變為減碳技術的"創新反應堆"。當"黑金"與"綠電"在此交融,采油樹旁生長的不僅是風機與光伏板,更是一條可復制的零碳之路。《世界石油工業》選擇冀東油田作為2025年第4期封面,恰因這一實踐樣本呼應了本期聚焦的 “油氣行業綠色轉型” 核心議題,用工業實踐具象化油氣行業綠色轉型的技術路徑與產業未來。
閱讀本期全文訪問《世界石油工業》官網:wpi.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