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在2025清華大學“碳中和經濟”論壇上,中國石化集團有限公司發展計劃部(新能源辦公室)副總經理劉應紅提出了7個方面的行業建議。
建議1:還要繼續發展傳統油氣。未來數十年,石油天然氣仍將繼續發揮基礎性作用。我國原油消費燃料屬性逐步減弱、原料屬性增強,預計2060年仍有近3億噸需求。天然氣作為清潔過渡能源,仍將保持很長一段黃金發展期。推動“油溫氣增”既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職責使命,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石。

中國石化集團有限公司發展計劃部(新能源辦公室)副總經理劉應紅在論壇上提出了行業建議。澎湃新聞記者 趙利新 圖
建議2:發展綠電綠熱及地下空間利用。石油石化行業是生產能源大戶,也是耗能大戶,目前是以化石燃料為主,碳排放較大,需依托自身需求來發展綠色電力、熱力實現清潔替代。
建議3:發展綠色氫氨醇。綠氫是煉化減碳重要舉措。國內氫氣年產量3700萬噸,煤制氫和天然氣制氫量分別占65%、15%。綠電制氫每生產1噸氫氣將分別減少20噸、10噸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發展綠氫煉化對企業工藝降碳尤為關鍵。終端氫能市場前景廣闊。長期看,氫能是需求側終端推動工業、交通、建筑、電力部門在脫碳領域實現減碳目標的關鍵,2060年我國氫能規模將增至近8600萬噸,高情景下有望達到1億噸以上。
目前綠氫處于成本拐點爬坡期。我國煤制氫的成本競爭力最強(12元/千克),天然氣制氫經濟性次之(15元/干克),藍氫成本在20元/干克,基于綠電的電解水制氫成本在22-32元/千克,相當于灰氫的兩倍或更高,發展尚需政策扶持。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到2035年左右國內綠氫可實現與灰氫平價競爭。
建議4:發展二氧化碳原料化產品。二氧化碳原料化是深度脫碳的關鍵所在,可與綠氫耦合生產低碳甲醇、低碳甲烷等,并進一步生產綠色的烯烴,轉化為高附加值的化學品、燃料或材料,重塑煉化傳統生產模式,構建“以廢為材”的循環經濟體系。
二氧化碳化學利用目前已打通了一些技術,但整體上成本還是比較高,現階段與化石基產品難以競爭,初步測算在碳價分別為168元/噸、77元/噸、790元/噸的時候,綠醇、綠氨、氯甲烷才有競爭力。未來我們需要技術降本、政策賦能、產業協同三軌并行,疊加產品的綠色認證,可有力推動二氧化碳化學利用從技術示范邁向規?;虡I應用。
建議5:發展廢塑料循環產業。我國廢塑料大概是6000萬噸/年,廢塑料回收生產的熱裂解油是理想的蒸汽裂解或催化裂解的原料,通過與現有煉廠共用加工工藝,可以實現廢舊塑料的化學循環,經初步測算,相比原油的加工路線,廢舊塑料化學循環生產聚烯烴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跡可降低30%以上,減碳降碳的效果非常明顯。
建議6:發展生物燃料。隨著國際航運業、航空業的減排控排政策趨嚴,激發了生物航煤、生物柴油等低碳燃油的需求。從全生命周期來看,生物燃料具有顯著的減碳特征,生物航煤與化石航煤相比可實現減碳90%以上。
建議7:發展新材料。風電、光伏和電動汽車等新能源產業發展(2035年風光裝機將達到36億千瓦,新能源車成為銷售主流),為石油石化行業向產業鏈中高端邁進提供了發展契機,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風電領域的碳纖維、光伏領域的POE、EVA,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工程塑料、動力電池材料等需求呈快速增長態勢。預計2030年,電芯對新材料的需求將超過20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