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由福大紫金氫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設計、建設并運營的全國首座1000kg/d商業氨制氫加氫一體站在佛山市南海區正式落成。該項目作為國內首個實現千公斤級商業化運行的氨制加氫站項目,標志著我國在“氨-氫”能源技術工程化與市場化應用領域取得里程碑式突破,為氫能產業規模化發展樹立了全新行業標桿。
福州大學副校長、福大紫金氫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江莉龍,佛山市南海區副區長曾法強,全國人大代表、中南林業大學副校長尹雙鳳,各級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等領導嘉賓出席落成儀式。同時全國氫能行業協會代表、相關行業專家、企業代表等近百位嘉賓共聚一堂,見證這一里程碑時刻。
落成儀式上,福州大學副校長、福大紫金氫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江莉龍、佛山市南海區副區長曾法強分別致辭。

福州大學副校長、福大紫金氫能董事長江莉龍
福大紫金氫能董事長江莉龍在致辭中深情回顧了科研攻關歷程。他指出,從實驗室的催化劑研發,到今天的產業化落地,團隊實現了技術路徑的革命性突破,構建了制、儲、運、加全流程自主技術體系,讓“氨-氫”能源轉換從技術構想變成商業現實。一路走來,特別感謝項目團隊的合力攻堅,感謝合作伙伴的信任支持,更要感謝各級政府、領導的前瞻布局和政策引領,正是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讓我們這些科研工作者能心無旁騖投身創新,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佛山市南海區副區長曾法強
佛山市南海區副區長曾法強表示,這座站的落成,同時具備了“全國首座商業化”與“氨裂解制氫”雙重開拓意義,是福大紫金、福聯氨氫等杰出企業與市、區、鎮三級政府長期以來的不懈努力和緊密協作的成果。它是南海氫能的“新名片”,商業模式的“展示窗”,制氫路徑拓展的“先鋒號”,南海再次以“敢飲頭啖湯”的魄力和“敢啃硬骨頭”的攻堅精神,為氫能產業發展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技術破局:
破解儲運難題,打造閉環生態

1000 kg/d商業氨制氫加氫一體站
該座加氫站采用福大紫金自主研發的低溫高效氨裂解制氫技術,實現從氨供儲、現場制氫、氫氣純化到增壓加注的全流程一體化集成運營。通過以氨為儲氫載體,成功攻克氫氣儲運成本高、安全風險大等行業共性難題。
規模化產能:單日產氫能力達1000公斤,可滿足百輛氫能車輛的需求,真正具備支撐規模化交通場景運用的能力。
技術先進性:反應溫度≤480℃時,氨轉化率≥99.5%,裝置啟動時間≤2小時。
經濟效益性:終端用氫成本較傳統模式降低40%至50%。
政策賦能:
全鏈條生態筑基,激活區域應用場景
項目落地佛山南海絕非偶然。作為“中國氫能產業之都”,南海已集聚超170家氫能相關企業和機構,成為國內氫能產業鏈最完整、示范場景最豐富、配套設施最完善的縣級區域之一。將氫能產業納入“三高四新”現代產業體系的南海,更明確提出打造氫能和氨氫融合裝備制造千億產業集群的目標——至2030年,該產業總產值將超1000億元,規上企業超100家。
在政策布局上,南海同樣走在全國前列。率先發布《打造氫能和氨氫融合裝備制造千億產業集群實施方案》,推動構建氨氫融合新能源產業鏈;今年發布的全國首個《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強支撐工作方案》,更從政策層面強化氨氫保障。此次落成的一體站將成為解鎖南海“缺氫”瓶頸的關鍵一環,為南海東部地區氫能車能源保障提供強勁支撐。
示范引領:
可復制商業模式,構建氫能未來生態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在《“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中,已首次將“氨”列為重要儲氫載體并納入重點攻關方向,明確提出開展“氨氫儲能”示范,凸顯其戰略價值。
黨的二十大四中全會上指出,持續夯實氫能產業發展是“十五五”期間重要任務。統籌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協同,是現階段氫能產業發展的關鍵。今天落成的這座加氫站,正是落實國家氫能產業發展、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作為全國首個“可復制、可推廣”的千公斤級商業氨制氫加氫一體化樣板工程,它不僅實現技術工程的突破,更是構建了模塊化、標準化的建設與運營模式,對降低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有望成為行業新標桿,為我國氫能產業規模化、商業化發展提供重要示范。
活動現場展示了如何利用氨現場制氫裝置制氫并加注到氫燃料電池大巴全過程,受到現場嘉賓的高度關注。

現場氨制氫并加注到氫燃料電池大巴
創新永無止境,能源未來已來。福大紫金將以此座加氫站為起點,持續深耕“氨-氫”能源技術創新與產業實踐,攜手更多戰略伙伴共建氨-氫協同的綠色能源生態,讓更多“氨-氫”綜合能源站在中國大地上開花結果,助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為我國綠色未來注入更多“氫”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