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載東方氫能氫燃料電池系統的氫能公交。東方氫能供圖
項上的力量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文露敏
11月18日上午10時許,成都市郫都區,一輛冷鏈物流車緩緩駛入東方氫能產業園制氫加氫一體化示范站。接下來8分鐘注入的氫氣,將支撐這輛車繼續奔跑400公里。
冷鏈物流車的主要動力源氫燃料電池系統,正是來自園區內的制造中心。從制取、儲運,到加注、應用的氫能全產業鏈條,高度集成于不到90畝的產業園內。
來源豐富、能量密度高、清潔無污染的氫能,被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列為前瞻布局的未來產業。而四川正不斷加快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產業規模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這座川企主導的產業園,正在苦練“氫”功。
從膜電極研發到全鏈條氫能產業園
展廳里,一張薄薄的膜電極,是練“氫”功的起點。
膜電極是氫燃料電池的“心臟”,早在2010年,東方電氣集團就啟動了膜電極技術研發,開始了對氫能產業的探索。
氫是結構最簡單的原子,燃料電池系統的研發卻并不簡單。“這張薄薄的膜電極,由7層材料復合加工而成,幾百片膜電極組合后的一致性更是難上加難。”東方氫能相關負責人介紹,層與層之間的復合效果和一致性,對膜電極的發電性能起著決定性影響。
2018年,東方氫能自主研發的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首次在10輛城市客車上應用。同一年,正式成立氫能產業發展平臺公司,開始布局氫能產業核心裝備研制與基礎設施等領域。
當氫能產業快速發展,產品示范不斷提速,“造園”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2023年12月27日,經過多年的規劃和建設,東方氫能產業園正式開園。
繞園區外走一圈,用時不到20分鐘;在園區內逛一逛,科技創新中心、高端制造中心、檢驗檢測中心、應用示范中心、數據服務中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放眼全國也不多見。
為什么要打造一個覆蓋制儲運加用全鏈條的產業園?東方氫能相關負責人解釋,“全”是乘勢而上的必然選擇。在園區東南角的制氫加氫一體化示范站,“喂飽”氫能車的氫,不再依賴外部制儲運,而是采用電解制氫技術,即制即用、管道直供。目前,該站能日產氫氣1200公斤,每公斤氫氣可節省運輸成本8—10元。
從加氫站,到制氫加氫一體站,進化源于需求。“我們在推廣氫能車時,用車單位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哪里能夠加氫。”在東方氫能相關負責人看來,氫能作為新賽道,必須形成產業鏈閉環,才能減少運營成本,提高氫能產品競爭力。
從氫交通到氫能綜合應用
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氫氣和氧氣又發生反應,生成水和電能……這樣的千變萬化,也發生在東方氫能產業園內。
從2018年的45千瓦,到今天的270千瓦,燃料電池功率在變大;從實驗室到年產100萬片膜電極、2000套燃料電池電堆自動化產線,生產交付能力在變強。
園區功能也在進化。9月,四川省首條、全國第二條車載氫氣瓶檢測線在園區內建成投運,依托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技術創新中心,承擔氫燃料電池汽車氣瓶的定期檢驗任務。
這樣的發展速度,離不開政府打造的良好環境。
四川是全國極少數既有豐富綠氫資源,又有全產業鏈布局的省份。“氫能產業處于政策驅動期,四川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東方氫能相關負責人表示。比如,針對性提出免收氫能車輛高速公路通行費,降低了氫能車的運營成本;支持在化工園區外建設制氫加氫一體站,打破了項目選址限制,降低了企業用地成本。良好的發展環境,已吸引山東奧揚、青島康普銳斯等氫能關鍵零部件企業落地四川,補強關鍵核心短板環節。
9月,成都啟動2025年首批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示范應用項目,“東方造”氫能車將探索生鮮冷鏈等場景的商業化應用,未來還將拓展到成品鋼材、煤礦、整車及零部件等重載物流領域。
除了氫交通,東方氫能還瞄準氫能綜合應用賽道發力。10月,海拔3730米的甘孜州康定市塔公鎮,全國首個“氫氧熱電”交旅驛站投入使用。
東方氫能相關負責人說,苦練“氫”功,他們任重道遠,但也樂在其中。